(一)源头分类,源头把关
这是实现分类投放的基础,也是确保后续收集、运输、处理环节顺利开展、减少二次分拣的难度和工作量、改善劳动环境、避免杂物损坏设备的重要环节。
主要从七个方面,做好源头把控:
(二)定时定点,分类收运
这是实现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的环节。
根据试点小区布局,每80-100户设置一组分类垃圾桶,在定投点周围,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和宣传版面,做好居民的引导和长期宣传。
要求居民在规定时段,集中投放厨余垃圾。
试点小区收集的厨余垃圾,严格实行分类运输,不与其他垃圾混运。
每天规定时段结束后,马上将厨余垃圾运送到桂林市垃圾分类管理处置中心。
其他垃圾,由城区环卫站运输至小型垃圾转运站。
(三)终端验收,去除杂质
作用:避免不属于厨余垃圾的物质、尤其坚硬物质进入终端处理设备、损坏机器、造成分类处理工作停滞、脱节。
分类运输至桂林市垃圾分类管理处置中心的每一桶厨余垃圾,进行称重、记录、检验、去除杂质、喷洒消毒药水。
(四)高温好氧,生物处理
通过粉碎、挤压、油水分离、生物好氧发酵等过程,将厨余垃圾制成生物肥料,达到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的目标。
生物处理
生物肥料
有效利用
如今垃圾分类已提升到国家之战略层面,垃圾分类的春天来了!
垃圾分类桂林特色:
关键在源头,要弱化终端的二次分类做法;
核心在机制,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互动平台;
做法在普及,强力推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、分类收运;
效果在终端,变废为宝走循环经济之路。
形成垃圾分类完整之链条。